top of page

EP2 夜深了,為何還睡不著: 探索失眠背後的科學與心理

  • metimetwpodcast
  • Jun 10, 2024
  • 3 min read

Updated: Jun 12, 2024


EP2 夜深了,為何還睡不著: 探索失眠背後的科學與心理



探討夜晚的自我控制與心理管理


夜晚是一個充滿挑戰自我控制力的時刻。當周圍環境變得安靜,誘惑似乎更容易侵入我們的生活,導致我們的紀律鬆懈。本集節目聚焦於如何在夜晚有效管理心理狀態,防止自我耗竭,從而改善生活習慣和睡眠品質。[點擊看更多: 為什麼我不能控制自己一直滑手機?理解大腦獎勵機制和行為管理]


ree




自我耗竭理論


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看,Roy Baumeister的自我耗竭理論(Ego Depletion Theory)提供了重要的見解。Baumeister 等人在1998年的研究中指出,自我控制是一種有限的資源,當我們在白天消耗了大量的自我控制力,到夜晚時這種資源往往會枯竭,這使我們更容易放棄白天設定的目標和計劃【Baumeister et al., 1998】。[點擊深入了解: 為什麼我的意志力到了晚上就失控: 自我控制資源的有限性與應用]


ree


根據自我耗竭理論,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自我控制行為(例如,避免吃垃圾食品、完成工作任務、克制情緒等)都會消耗我們的自我控制資源。當這些資源被大量消耗時,我們在後續的任務中就更容易放棄自我控制,這解釋了為何很多人晚上更容易破壞自己的計劃和目標。研究還發現,自我控制資源的耗竭會增加我們對即時滿足的需求,使得我們更傾向於選擇短期快感而忽視長期目標【Baumeister et al., 1998】。





阿德勒心理學中的代償機制


除了自我耗竭理論,我們還觸及阿德勒心理學中的代償機制(Compensation Mechanism)。根據阿德勒的理論,個人在面對感到不安或不足時,會通過某些行為來補償這些感覺【Adler, 1930】。夜晚的放縱行為往往是對白天壓力的補償,例如過度飲食、長時間觀看電視或沉迷於社交媒體。這些行為雖然能夠短暫緩解壓力,但長期來看對心理和身體健康都有負面影響【Graybiel, 2008】。[點擊深入了解: 為什麼我改不了壞習慣:阿德勒心理學中的代償機制]


ree


代償行為背後的心理動機可以從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中得到解釋。阿德勒認為,個體的行為是為了克服感到不足的情感和提升自我價值。在夜晚,人們可能會利用代償行為來緩解一天的壓力和焦慮,尋求短暫的快感和放鬆。然而,這些行為往往導致更多的心理壓力和健康問題,形成一個惡性循環【Adler, 1930】【Graybiel, 2008】。





改善夜間習慣的策略


在節目結尾,我們會分享一些小故事和實用建議,幫助聽眾在夜晚保持清晰的思維和良好的自控力:


1. 設立睡前例行活動:建立穩定的睡前例行活動可以幫助大腦進入放鬆狀態,為良好的睡眠做準備。這些活動可以包括閱讀、冥想或聽輕音樂【Fogg, 2009】。


2. 白天的適度休息:適度的白天休息能減少夜晚的心理壓力,避免因疲勞而導致的自我控制力減弱【Deci & Ryan, 2000】。


3. 減少藍光暴露:避免在睡前使用電子設備,減少藍光暴露,這樣可以促進褪黑激素的分泌,幫助更快入睡【Wieneke & Wieth, 2014】。



ree


結論


夜晚的自我控制力挑戰和心理管理是每個人都會面對的問題。通過理解自我耗竭理論和阿德勒心理學中的代償機制,我們可以找到有效的方法來管理夜晚的心理狀態。建立健康的夜間習慣和睡前例行活動,並通過適度的白天休息來減輕夜晚的壓力,這些策略將幫助我們改善生活質量,享受更加健康和充實的生活方式。





References

1. Baumeister, R. F., Bratslavsky, E., Muraven, M., & Tice, D. M. (1998). Ego depletion: Is the active self a limited resour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4(5), 1252-1265.

2. Adler, A. (1930). Individual Psychology. New York: Basic Books.

3. Graybiel, A. M. (2008). Habits, rituals, and the evaluative brain. Annual Review of Neuroscience, 31, 359-387.

4. Deci, E. L., & Ryan, R. M. (2000). The “what” and “why” of goal pursuits: Human needs and the self-determination of behavior. Psychological Inquiry, 11(4), 227-268.

5. Fogg, B. J. (2009). A behavior model for persuasive design. In Proceedings of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ersuasive Technology (Article No. 40).

6. Wieneke, K. C., & Wieth, M. B. (2014). Time of day effects on problem solving: When the non-optimal is optimal. Thinking & Reasoning, 20(3), 387-401.

Comments


Me Time 與你一起討論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