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焦慮救星:認知行為治療教你有效處理焦慮情緒

  • metimetwpodcast
  • Jun 16, 2024
  • 3 min read


認知行為治療:管理焦慮的科學方法


在現代社會中,焦慮情緒是一種常見且困擾許多人的情緒反應。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是一種廣泛應用的心理治療方法,旨在幫助個人識別和改變負面的思維模式和行為反應。本文將深入探討CBT的科學知識,幫助讀者理解如何有效管理焦慮情緒。

ree


認知行為治療(CBT)的核心技術

  1. 認知重構(Cognitive Restructuring):這是CBT的核心技術之一,旨在幫助患者識別和挑戰負面的自動思維。通過改變這些不合理的信念,個人可以減少情緒困擾和行為問題。研究顯示,認知重構在治療焦慮和抑鬱方面非常有效【Beck, 1976】。

  2. 暴露療法(Exposure Therapy):這種技術常用於治療恐懼症和焦慮症,通過逐步暴露於恐懼源,個人可以學習如何管理和減少焦慮反應。實證研究表明,暴露療法可以顯著減少焦慮症狀【Craske et al., 2008】。

  3. 行為激活(Behavioral Activation):這種技術鼓勵個人參與積極的活動像是藝術創作,運動,等等... 從而減少抑鬱和焦慮。行為激活能夠打破負性思維和行為的惡性循環,提高生活滿意度【Jacobson et al., 1996】。



焦慮情緒的管理


ree

焦慮是一種常見的情緒反應,特別是在面對壓力和挑戰時。以下是一些科學證據支持的方法,幫助個人更好地管理焦慮:


  1. 規律運動:運動能夠增加腦內啡的釋放,這是一種自然的鎮痛劑和情緒提升劑。研究表明,規律的有氧運動可以顯著減少焦慮症状【Anderson & Shivakumar, 2013】。

  2. 健康飲食:飲食對情緒健康有直接影響。飲食中包括富含omega-3脂肪酸、維生素B和鎂的食物,可以幫助穩定情緒和減少焦慮【Rao et al., 2008】。

  3. 充足睡眠:睡眠不足會加劇焦慮症狀,確保每晚有足夠的睡眠時間對情緒穩定至關重要。研究表明,改善睡眠質量可以減少焦慮感【Baglioni et al., 2011】。



結語

認知行為治療提供了一套有效的方法來管理焦慮情緒。通過認知重構、暴露療法和行為激活等技術,個人可以學會識別和改變負面的思維模式,從而減少焦慮症狀並提升生活質量。結合規律運動、健康飲食和充足睡眠等方法,管理焦慮情緒變得更加科學和有效。以上內容請洽詢相關單位來做更符合你的需求,且能夠真正定期有幫助人員檢視的方式來發揮它的最大效果。


ree



在台灣,有多個機構提供認知行為治療(CBT)的服務,幫助個人管理焦慮和其他心理問題。以下是幾個主要的單位和機構:

  1. 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

  • 提供認知行為治療的專業知識和資源,幫助患者應對憂鬱症、焦慮症等心理問題。該學會強調功能性分析和認知重構技術,協助患者改變負面思維模式​ (Hello Yishi)​。

  1. 陪我講(Shall We Talk)

  • 提供全面的認知行為治療資訊,並且由臨床心理學家和精神科醫生提供專業治療。他們的服務包括初見評估、處理當前問題以及患者與治療師之間的密切合作,確保治療效果​ (陪我講 Shall We Talk)​。

  1. Hello醫師

  • 提供認知行為治療的基本介紹和常見治療方法。該平台詳細解釋了如何利用CBT來處理不同的心理問題,包括恐慌症、創傷後壓力症、廣泛性焦慮症等​ (Hello Yishi)​。

這些機構不僅提供專業的心理治療服務,還分享了許多有用的資源和資訊,幫助個人更好地理解和應對心理問題。如果你或你的親人需要這方面的幫助,可以考慮聯繫這些機構以獲得專業支持。

參考資料:


參考文獻:

  • Anderson, E., & Shivakumar, G. (2013). Effects of exercise and physical activity on anxiety. Frontiers in Psychiatry, 4, 27.

  • Baglioni, C., Spiegelhalder, K., Lombardo, C., & Riemann, D. (2011). Sleep and emotions: A focus on insomnia. Sleep Medicine Reviews, 14(4), 227-238.

  • Beck, A. T. (1976). Cognitive therapy and the emotional disorders. Penguin.

  • Craske, M. G., Kircanski, K., Zelikowsky, M., Mystkowski, J. L., Chowdhury, N., & Baker, A. (2008). Optimizing inhibitory learning during exposure therapy. 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 46(1), 5-27.

  • Jacobson, N. S., Martell, C. R., & Dimidjian, S. (2001). Behavioral activation treatment for depression: Returning to contextual roots. Clinical Psychology: Science and Practice, 8(3), 255-270.

  • Rao, T. S., Asha, M. R., Ramesh, B. N., & Jagannatha Rao, K. S. (2008). Understanding nutrition, depression and mental illnesses. Ind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50(2), 77.

Comments


Me Time 與你一起討論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