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EP7 Me Time 交換日記- 自我反思是什麼,艾瑪史東「可憐的東西」,深入討論刻板印象與既定偏見

  • metimetwpodcast
  • Jun 16, 2024
  • 4 min read


EP7 交換日記單元:探索自我覺察的新方式


介紹

在本周全新啟動的交換日記單元中,Anna和Grace將開始一個獨特的旅程,與觀眾共享他們的週記內容。這個過程不僅是關於分享日常生活的點滴,更是一種探索自我覺察的方式。我們希望透過這種形式,鼓勵大家一同參與,共同提高我們的自我認識和理解。



日記與自我覺察的心理學知識

寫日記是一種強大的自我覺察工具。通過記錄日常經歷和內心感受,人們能夠更深入地了解自己,並且有助於情緒管理和心理健康。心理學家認為,日記有助於自我反思和情感表達,這對個人的情緒健康至關重要。自我覺察(Self-awareness)是指對自己內心狀態的認識和理解。根據心理學研究,自我覺察可以幫助我們辨識自己的情緒、動機和行為模式,從而更有效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寫日記能夠促進這一過程,因為它提供了一個安全的空間來探索和表達我們的內心世界。


ree

  • 根據研究,寫日記有助於提升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經常寫日記的人往往更能管理自己的情緒,並且在面對壓力時更加冷靜和有條理【Pennebaker & Chung, 2011】。此外,寫日記還能夠增強我們的自我反思能力,使我們更能了解自己的需求和目標,從而在生活中做出更好的決策。

  • 自我覺察也是情緒智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情商的人通常能夠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並在壓力情境下保持冷靜和專注【Goleman, 1995】。透過日記寫作,我們可以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情緒反應,並找出其中的模式和原因,這樣我們就能更有效地調整自己的行為和思維方式。


Anna的週記:從電影中汲取靈感

本週,Anna深受一部電影的啟發,她的思緒不斷圍繞在「可憐的東西」這一主題上。在這部電影中,導演利用一種怪異的調性來挑戰社會對於刻板印象的看法。

Credit: Karwai Tang/Getty Images
Credit: Karwai Tang/Getty Images

《可憐的東西》以19世紀作為故事背景,放大了性別議題,透過諸如性解放、探索外界和內心探尋等多重情節,展示了電影中女性主義的元素。影片通過主角身為成年人的身體和嬰兒般的思維這一設定,以鮮明的諷刺手法,直接挑戰了許多被視為理所當然的道德規範和性別觀點,指出這些觀點往往是社會文化形成過程中加之於人的,並不一定與人類的本質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


發展心理學

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自我覺察是一個人發展過程中的關鍵階段。埃里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指出,在青春期和成年早期,人們會經歷身份與角色混亂的階段,這是一個尋找自己真實身份和社會角色的過程【Erikson, 1968】。

ree

電影中探討的性別議題也觸動了Anna對於女性在社會文化中的地位和角色的思考。根據社會學家貝蒂·弗里丹的研究,女性在現代社會中經常面臨角色壓力和自我實現的矛盾【Friedan, 1963】。這部電影通過其獨特的敘事方式,挑戰了傳統的性別角色,啟發Anna思考如何在社會文化的框架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Anna 的週記是個值得借鑒的自我察覺歷程:

通過觀察電影中的角色和情節,反思了自己的自我認知和社會角色。這種反思有助於她在成長過程中更好地理解自己,並更有效地應對社會期待與自我需求之間的衝突。



Grace的週記:工作效率與人際關係的反思

另一方面,Grace分享了她對於工作效率和人際關係的心理反思。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透過交換日記,我們發現了一種獨特的方式來觀察那些我們平時可能忽略的情緒和思緒。這種自我反思不僅有助於提升工作效率,也讓我們在人際交往中變得更加自如和有效

ree

Grace談到,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一個靜下來的時刻進行自我反思,是如何幫助她更好地理解自己的需求和目標,從而在工作和生活中取得更大的平衡。根據效率心理學的研究,個人效率的提升與自我管理能力密切相關【Drucker, 1967】。透過定期的自我反思,Grace能夠更清晰地了解自己的工作模式和時間管理,從而在工作中更有效率地完成任務。


ree

自我反思也是情緒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 EI)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指出高情商的人通常能夠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並在壓力情境下保持冷靜和專注【Goleman, 1995】。


Grace在日記中提到的一個實用方法,叫做「每日反思」(daily reflection):每週花幾分鐘時間,記錄下這週的感受和經歷,思考自己在面對不同情境時的反應,這樣的練習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掌握自己的情緒,進而改善我們的行為方式。





結語

透過Anna和Grace的週記分享,我們看到了交換日記作為一種自我覺察工具的巨大潛力。這不僅僅是記錄生活的方式,更是深入了解自己內心世界的一扇窗。我們邀請每一位觀眾加入這個旅程,一起探索自我,提升自我認識,共同成長。交換日記不僅僅是個人的心靈之旅,更是我們共同探討和分享人生經驗的平台。


參考文獻:

  • Erikson, E. H. (1968). Identity: Youth and crisis. Norton & Company.

  • Friedan, B. (1963). The Feminine Mystique. W. W. Norton & Company.

  • Drucker, P. F. (1967). The Effective Executive. Harper & Row.

  • Goleman, D. (1995). Emotional Intelligence. Bantam Books.

  • Pennebaker, J. W., & Chung, C. K. (2011). Expressive writing: Connections to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 In H. S. Friedman (Ed.), Oxford handbook of health psycholog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omments


Me Time 與你一起討論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