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EP14 Me Time 祕探「我要回去問我媽媽」與成人依賴心態的關係:連接媽寶、彼得潘症候群與自戀受損的心理路徑。

  • metimetwpodcast
  • Jun 17, 2024
  • 5 min read


EP14 Me Time 祕探「我要回去問我媽媽」與成人依賴心態的關係:連接媽寶、彼得潘症候群與自戀受損的心理路徑。


在最新一集的 Me Time Podcast 中,主持人 Anna 和 Grace 將帶領聽眾深入探討一系列現代心理學和個人成長中的引人注目話題。他們將透過精彩的故事來介紹和解析多種現象,並分享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心理學知識來實現個人成長和心理健康。





現代心理學中的重要現象

ree

  1. 彼得潘症候群(Peter Pan Syndrome) 彼得潘症候群描述的是成年人拒絕成熟,始終想保持孩童心態的心理狀態。這種現象會導致個體在面對生活責任和挑戰時逃避現實,缺乏應對困難的能力。

  2. 媽寶(Momma's Boys)和公主病/王子病(Princess/Prince Syndrome) 媽寶和公主病/王子病描繪了成年人過度依賴父母,以及對特權和服務的不合理期待。這些特質往往會影響個體的自主能力和獨立性,使其難以在現實生活中自立。

  3. 溫蒂症候群(Wendy Syndrome) 溫蒂症候群是指在人際關係中始終扮演照顧者角色的人,他們常常忽視自己的需要,過度關注他人的需求,從而喪失自我。

  4. 自戀受損(Vulnerable Narcissism) 自戀受損是一種表面自信但內心脆弱,對批評和失敗高度敏感的自戀形態。這類人常常需要外部的肯定來維持自尊,但內心卻充滿不安全感。


探討兩性與職場中的情緒波動


本集 Me Time Podcast 還將深入探討兩性與職場裡引起情緒波動的各種因素,這些情緒波動往往源自上述討論的人格特質。節目將分析成年人在決策時過度依賴父母意見的心理行為,俗稱「我要回去問我媽媽」,這種行為如何影響個人的自主能力和成熟度。同時,節目也將探討在兩性關係和職場中常見的推卸責任行為,以及這些行為如何影響人際互動和職業發展。


ree

Anna 和 Grace 也將討論那些缺乏主見的個體,他們如何在缺乏獨立思考和自主決策能力的情況下,面對生活和職業挑戰。此外,節目將闡述個體如何更多地承擔情緒責任而非實際行為責任,這種行為模式如何影響他們的人際關係和自我認知。



特別關注:萬能父母與自戀階段

特別關注將放在所謂的「萬能父母/直升機父母」(Helicopter Parenting)現象上,這種父母過度介入子女的生活,從學業到個人決策的各個方面,這種行為如何影響孩子的獨立性和成長。最後,節目將探討發展心理學中的自戀階段,分析自戀如何在兒童的發展階段形成及其對個人後期發展的長遠影響。


ree

通過這些深入的話題探討,Anna 和 Grace 希望啟發聽眾更好地理解這些現象背後的心理動機和行為模式,並探索如何在個人生活中實現更健康的心理和情感平衡。



課後小筆記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中,自我(Ego)、本我(Id)和超我(Superego)是描述人格結構的三個重要概念。這些概念對於理解自戀在個體發展中的角色至關重要。

  • 本我(Id) 本我是人格的最原始部分,存在於出生時。它是本能的儲藏庫,主導著本能驅動,如性和侵略。本我運作在樂趣原則(pleasure principle)之下,追求即時的滿足,不顧後果。在自戀的背景下,本我尋求注意和讚賞,以滿足其自我愛的需求。

  • 自我(Ego) 自我發展於本我之後,它是人格中調解現實和本我慾望之間的部分。自我遵循現實原則(reality principle),協調內在慾望和外在現實之間的衝突。自我使個體能夠有適應性地互動與外界,也在自戀中扮演關鍵角色,調節需求滿足的方式,以維持自尊和自我效能感。

  • 超我(Superego) 超我是人格中最後形成的部分,代表內化的社會規範和道德標準。它主導著理想自我(ideal self),挑戰自我和本我的行為,並推動個體遵循道德和倫理行為。在自戀的情境下,超我可能會對過度的自我中心行為提出內疚感,促使個體調整其行為以符合社會期望。




自戀的解釋


在弗洛伊德的框架中,自戀可以被看作是本我和自我之間的一種張力。初期自戀階段中,本我主導,個體追求自我中心的滿足。隨著自我的發展和成熟,個體學會了如何在追求個人滿足和適應外界現實之間找到平衡。超我的形成進一步促使個體遵守社會規範,將過度的自戀行為限制在社會可接受的範圍內。

ree



自戀階段的發展意義


自戀階段對於孩子的心理發展非常重要,因為它有助於孩子建立自尊(Self-esteem)和個體自我意識(Self-awareness)。在這個階段,孩子學會了如何接受愛,這種學習對他們未來與他人建立關係的方式有著深遠的影響。

ree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應該逐漸從過度的自戀行為中走出來,學會關心和同情他人(Empathy)。這個過程是社會化(Socialization)的一部分,涉及到學習如何成為一個社會成員並與他人建立健康的互動。



其他心理學理論對自戀的研究


  • 海因茨·科胡特的自體心理學 (Heinz Kohut's Self Psychology) 科胡特認為,自戀是人格發展的一個正常階段,特別是在幼年時期。他提出了自體需求 (Selfobject needs) 的概念,這些需求是指個體對於維持自我結構穩定和自我價值感的需求。科胡特強調,適當的自戀反映是正常發展的一部分,可以通過父母的響應和支持來滿足這些需求。

  • 埃里克·埃里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階段 (Erik Erikson's Psychosocial Stages) 埃里克森的理論中,雖然沒有直接提到“自戀階段”,但他的“自我同一性對抗角色混亂”階段 (Identity vs. Role Confusion) 涉及了青少年對自身身份的探索,這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與自戀相關聯。在這個階段,青少年可能會展現出自戀特徵,如自我關注和對自我形象的強烈關注。

  • 現代研究 (Contemporary Research) 現代的研究通常將自戀看作一種人格特質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Trait),可能會在不同階段表現出來,而不僅僅是發展的一個階段。例如,研究表明,自戀特質可以在青少年期顯著增加,這個時期的社會和心理變化可能會加劇自戀行為。

  • 小兒發展研究 (Child Development Research) 一些小兒發展研究指出,幼兒期的自我中心行為和自戀有關。在這一時期,兒童天生的自我中心思維方式 (Egocentric Thinking) 有助於他們學習如何與世界互動,但隨著他們的認知和情感能力的發展,他們應該學會更多關於他人的思維和感受。


結語

通過這些深入的話題探討,Anna 和 Grace 希望啟發聽眾更好地理解這些現象背後的心理動機和行為模式,並探索如何在個人生活中實現更健康的心理和情感平衡。

Comments


Me Time 與你一起討論 

bottom of page